深圳福田:打造“韧性健康城区” 迈向后疫情时代的战略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子曰 志士仁人 深圳福田:打造“韧性健康城区” 迈向后疫情时代的战略选择

深圳福田:打造“韧性健康城区” 迈向后疫情时代的战略选择

2022-11-28 21: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应急防疫措施,经济社会发展普遍受到冲击。时至今日,如何将全民应急性防疫转换为常态化防控,如何更高效率、更可持续抵御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心城区,深圳福田率先进行了破题。

4月7日,深圳市福田区召开建设韧性健康城区专项课题评审会暨项目启动仪式,率先发布关于韧性健康城市的研究报告,重磅推出《福田区韧性健康城区建设规划纲要》,启动实施首批韧性健康城区项目,积极构建常态化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协同发展体系,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深圳探索、贡献福田力量。福田区委副书记、区长黄伟,区领导舒毓民、叶文戈、朱江等出席会议。

迎着朝阳升起的“韧性健康城区”。

“五个防疫” 交出抗疫斗争优异“福田答卷”

福田是深圳的经济大区、口岸大区、人口流动大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见事早、行动快、措施硬。去年1月8日,通过社康主动追查发现全省第一例确诊病例,这是我国内地首例在湖北以外省份报告的确诊病例,拉响了防疫“第一声警号”;3月1日,发现全省第一例境外输入病例,打响了防境外输入“第一枪”。

面对严峻复杂形势,福田果断实施“提级防疫、精准防疫、科学防疫、依法防疫、人文防疫”策略,取得了82例确诊病例“零病亡”、连续406天确诊病例“零新增”、社区传播“零报告”、医院感染“零发生”、特殊场所“零感染”的重大战略成果。福田还创新探索社区防疫“ACT”模式,获世卫组织专家组充分肯定,侨香社区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福田交出战疫优异答卷。

“报告+纲要+项目” 撑起韧性健康城区

在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斗中,福田区前瞻思考、超前布局,创造性地将“韧性城市”和“健康城市”结合起来,率先提出了“韧性健康城区”的发展理念,并于2020年2月向海内外进行“韧性健康城区”课题招标。经国内外专家两轮招标评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卢祖洵教授团队从申报的40多个知名机构中脱颖而出。

《建设韧性健康城市——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研究》正是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告首次提出“韧性健康城市”理论内涵、首次全面概括福田“ACT”疫情防控模式、首次提出“韧性健康城区”策略模型、首次创建“韧性健康城区”评价指标、首次构架“韧性健康城区”九大体系,为“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撑。

福田依托课题研究基础,完成了《福田区韧性健康城区建设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率先创建“韧性健康城区”规划建设模式,即10大创新机制、10大创新平台、10大新基础建设,提出2022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5年要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定位相匹配的韧性健康城区。

在“把准脉”“明策略”的同时,福田还注重“谋项目”“抓落实”。据福田区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落实落细规划纲要,福田正式启动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健康及公共卫生智能平台等首批5项韧性健康城区建设项目,开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场所规划与建设”细分项课题研究,并将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和保障力度,为深圳疫情防控提供“精彩案例”,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精彩样本”。

专家纷纷点赞公共卫生体系“福田方案”

在评审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建设“韧性健康城区”是迈向“后疫情时代”的战略选择,是新时代城市健康服务体系的创新探索。专家们一致认为,报告和纲要紧扣福田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理论性和指导性,为完善国家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出了有益探索。

课题项目和规划纲要概念新、理论新,而且视野开阔,不仅是福田、深圳、广东的,更应该是中国的,必将牵引带动健康领域治理实现体系重构、机制重构、制度重构。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宋文舸教授

课题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成果具有精准性和可实施性。建议启动更多韧性健康城市相关领域项目的研究,真正从公共卫生领域向全方位、全领域的韧性健康城区建设更进一步,并逐步总结经验向全国,乃至世界推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院长宋聚生教授

课题研究报告提出了平战结合的思路和构建公共卫生智慧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的规划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建议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推动整个韧性健康城区尽快落地。

——平安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咨询总监龚群聪

福田区韧性健康城区体系研究课题全面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尤其是福田区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创新性、前瞻性地提出了韧性健康福田未来发展策略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建议将研究成果更好应用到“强基层”医防融合服务体系中去。

——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院长王家骥教授

课题设计并构建了九大体系,提出了完整的“韧性健康城区建设”方案和建议,体系完整,设计合理,针对性非常强,方案切实可行,体现了福田区真抓实干、创新担当的工作作风。

——深圳市第三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副组长、

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长助理韩喜双

韧性健康城市研究报告牛在哪?开创“5个首次”

4月7日,恰逢第72个世界卫生日,福田区召开建设韧性健康城区专项课题评审会暨项目启动仪式,课题研究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卢祖洵教授团队发布了《建设韧性健康城市——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在评审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份报告紧扣福田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理论性和指导性,是高校研究团队服务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精品成果,为完善国家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出了有益探索。记者注意到,这份高质量的课题报告特色鲜明、亮点频出,开创了“5个首次”。

首次提出 “韧性健康城市”理论内涵

研究报告首次定义“韧性健康城市”:以人为本构建城市各级系统,通过建立自免疫、自适应和自修复的发展机制,从城市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确保城市在遭受不确定或突发城市灾害时能够快速分散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外界因素产生的冲击与干扰,推动城市健康有序发展。“韧性健康城市”理论是对传统公共卫生理论的突破创新,拓宽了传统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理论广度,将其范围扩展到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延伸至全社会动员,并提出全面常态化可持续防控思路。

首次全面概括 福田“ACT”疫情防控模式

研究报告对获得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肯定的侨香村“ACT”防控模式进行了提炼概括,“ACT”社区防控模式是由福田基层创造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社区防疫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有效解决了疫情防控中的痛点和难点,让疫情防控的各项指令和动作得以迅速落实。“A”(Administration),即党委政府严密组织,让病毒源头“切得断”;“C”(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即社康中心巩固阵地,设立发热预检分诊台,及时发现发热病人和疑似患者并做好隔离和转诊;“T”(Trinity Mechanism),即社区工作者、社康医务人员、社区民警三位一体组建“三人小组”,联合防控。

首次提出“韧性健康城区”策略模型

在“韧性健康”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以福田韧性健康城区建设目标为导向,提出了福田韧性健康城区建设的发展策略。福田韧性健康城区建设的发展策略可分为五个部分,即人本性策略——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系统性策略——统一指挥,系统治理;规范性策略——依法办事,规范运作;科学性策略——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灵活性策略——平战结合,联防联控。

首次创建“韧性健康城区”评价指标

研究报告从“韧性健康城区”的理论内涵出发,首次构建了空间韧性(Spatial resilience)、信息韧性(Information resilience)、经济韧性(Economic resilience)、治理韧性(Governance resilience)、自检韧性(Self-test resilience)、传播韧性(Spread resilience)、社会韧性(Social resilience)等七个建设“韧性健康城区”的目标维度,分别在城市规划、智慧治理、物资保障等具体领域设置三级指标体系,具象绘制“韧性健康城区”可被感知的未来蓝图,制定了首个“韧性健康城区”评价标准。

首次提出构架 “韧性健康城区”九大体系

研究报告分别从领导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基层防控体系、应急保障体系、法制宣传教育体系、智能信息管控体系、灾后管理恢复体系、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等九大体系出发,前瞻性地提出福田区建设韧性健康城区的具体建议,为未来韧性健康城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福田“韧性健康城区”建设规划出炉,未来这些是重点!

去年2月,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福田区前瞻思考、超前布局,创造性地将韧性城市和健康城市结合起来,率先提出了“韧性健康城区”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如何落地?有什么机制、什么重点项目来支撑?

2021年4月7日,福田区召开建设韧性健康城区专项课题评审会暨项目启动仪式,重磅推出《福田区韧性健康城区建设规划纲要》,对这一系列问题给出了清晰的答案,提出10大创新机制、10大创新平台、10大新基础建设,明确了“韧性健康城区”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和“项目库”。

10大创新机制: 夯实建设基础

打造韧性健康城区,基础先行。规划提出了创新建立健全10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制度,以奠定“韧性健康城区”建设基础。

作为衡量的标准,指标是行动的“仪表盘”。规划提出,从空间韧性、信息韧性、经济韧性、治理韧性、自检韧性、传播韧性、社会韧性七个维度构建韧性健康城区评价指标体系。

各尽其职、守土有责、网络健全才能实现全面防控。规划提出,建立科学、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将首席公共卫生专家纳入政府决策体系;加快建立、细化公共卫生领域“吹哨人”保护与奖励法律法规,全面铺开全社会预警响应网络;创新灵活的疾病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区疾控中心为枢纽的分层分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三级网络体系;完善社区“ACT”防控模式,以社区工作者、社康医务人员和社区民警“三位一体”为核心,优化“党建引领+专业保障+多元参与”的全链条社区联防联控体系。

规划提出,要建立可持续、多层级的应急物资储备调配机制,形成政府兜底保障与市场化可持续供给相结合的应急物资调配机制;探索区政府应急防疫专项债券常态化发行办法,引导慈善基金会适时启动“应急募捐机制”;推动引入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巨灾保险制度,缓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政府财政的冲击。

规划提出,要构建“平战结合”的公共设施应急转换预案机制,建设城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应急公共服务枢纽;打造一流标准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预备役机制,扩充辖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底数,将人员分为“常备力量”和“预备力量”。

规划还提出,建立科学高效的突发事件舆情全流程应对管理机制。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的监管机制、预警机制、发布机制、处置机制,实现对舆情的全流程管理。

10大创新平台: 缔造敏锐“神经系统”

抢先一步才能领先一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更是如此。规划提出,创新规划建设10个领先的智慧化网络信息平台,缔造“韧性健康城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神经系统”。

在决策、预警、防控等重要环节,规划提出,建设领先的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和智慧决策平台,使之成为疫情联防联控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打造关口前移、灵敏可靠、领先的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即时、高效、标准一流的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风险隐患“负一秒”预警、“零延迟”响应、“全方位”防范;打造领先的区医联体“5G+MEC智慧医疗创新项目”,在全场景5G创新应用等方面率先创新探索;建设世界一流的区“智慧健康社区”云平台,聚焦社区健康和基层防控,推动线上线下健康服务相融合。

在物资保障、危机干预、生态监测等平台建设领域,规划提出,建设精准追踪、高效智能、标准一流的区应急物资智慧化物流平台,满足日常状态下的应急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物资保障;创立领先的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心理救助和危机干预平台;以智能感知、标准一流的区生态监测系统,实现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与生态检测系统的实时对接。

产业化是“神经系统”持久平稳运行的有力保障。规划提出,构建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载体与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国际领先、粤港澳大湾区一流的政、产、学、研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创建领先的“人工智能+中医药”大健康示范工程。

10大新基础建设: 做强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力量

战胜危机不能靠一时之力,而在于长久之力。规划提出,要创新建立10项世界一流的高标准公共卫生应急基础设施服务集群,以积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力量。

医疗技术水平是重中之重。规划提出,完善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系统,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室建筑和仪器设备,加快建成世界一流标准的区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一流标准的负压病房、手术室及医疗硬件设施;配备一流标准的区级医学检验中心,建设1家区级医学检验中心。

人才是一切资源唯一能发挥主动性的重要因素。规划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引进100名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临床救治和呼吸重症学科领域高端人才,加快构建适应公共卫生人才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体系;探索“民众-社区-医院”三级联动的“院前急救”社会应急全时响应平台;建立一流标准的社区防控预备队,探索“网格员+志愿者”双团队协作模式。

强大的后勤保障同样必不可少。规划提出,加快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立区级应急物资战勤中心,建立集研发、生产、战备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一流标准的平战转化应急场所。按照2万人收治容量,规划全区5个体育中心、10个中小型公共公园、20家商务酒店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场所;开展高标准、全覆盖的公共场所赋能改建工程。在大型公共场所配置广播设备、视频监控设备和应急通信设备。在全区学校、公园、地铁、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全面覆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晶报记者 魏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